双语转换代价与口译增效策略--康志峰--《外语教学》2018年03期
2018 年 5 月
第 39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y. 2018 Vol. 39 No. 3
双语转换代价与口译增效策略
康志峰
(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鉴于国内外口译双语转换代价研究之阙如,本研究以复旦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以 ERPs 和 SPSS 为技术手段,以汉英双语转换任务为目标驱动,对汉英双语转换代价进行实验检测。研究发现: 1) 转换 trials 的命名反应时比非转换 trials 长,表明任务间转换引起时间代价; 2) 双语转换系列的反应时凸现长于无转换的单语系列,而且前者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后者; 3) 为成功选择 TL 词条项目,对 SL 的抑制量大于 TL,即两种任务的相对强度将
影响用来抑制语言的强度,造成转换代价的不对称。为此,本研究提出心理词典、双语熟练、技能转换、灵动认知、情绪 管理等口译增效策略,不仅能使学生译员克服由双语转换代价而引起的口译负效,而且能催生其口译增效。
关键词:双语转换; 转换代价; ERPs; 学生译员; 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44(2018)03-0084-06
Abstract: Regarding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bilingual switching cost in interpreting at home and abroad,this study driven by the task of bilingual switching as a goal,tests the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interpreters as the testees from Fudan Uni- versity for their bilingual switching co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ERPs and SPS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he testees’reaction time of switching trials is longer than that of unswitching trial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witching of tasks causes the cost of time; 2) the testees’reaction time of bilingual switching serial is longer than that of unswitching single lan- guage serial,and the rate of errors for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latter; 3) for the successful selection of entry items from TL,the amount of inhibition in SL is huger than that in TL,i. e.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two tasks will impact on that of inhibiting language,which results in the dissymmetry of switching cost. Thereby,this study proposes the interpreting syner- gism strategie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dictionary,proficient diglossia,switching techniques,flexible cognition,emotion man- agement etc. ,which can not only overcome student interpreters’interpreting negative effect caused by bilingual switching cost,but also expedite their interpreting synergism.
Key words: bilingual switching; switching cost; ERPs; student interpreters; synergism strategies
DOI:10.16362/j.cnki.cn61-1023/h.2018.03.017
1. 缘起
从理论语言学的视角而言,能操两种语言的个体,称之为双语者( bilingual) 。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转换,称之为双语转换( bilingual switching) ( Grosjean 1992: 1-22 ) 。Proverbio,Leoni & Zani ( 2004: 1636-1656 )
研究发现,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反应时和正确率发生磨蚀而亏损,因而与单语相比,双语加工时间更长,错误率更
高,产生双语转换代价( switching cost) 更大。Jackson et
al. ( 2004: 223-240) 认为,双语的熟练程度决定着双语转换的成功与代价,熟练双语者( proficient bilingual) 与早期高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具有对称性( switching cost symmetry) 。Grainger & Beauvillain ( 1987: 295-319) 认为,
双语熟练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方向不同, 其代价各异,称之为双语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因此,非
英语专业学生译员作为非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具 有不对称性( 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 。口译过程属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的译文转换过程( 赵硕 2018: 111) 。本研究以转换代价和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为基
础,从口译认知心理学( 康志峰 2013) 的视角,提出“口译
转换代价假说”,对本研究教授的英语口译班级学生译员做实验研究。
2. 研究现状
2. 1 国外研究
在国际认知心理视阈下,除了 Grainger & Beauvillain, Jackson et al. ( 2004 ) 之外,还有 Grainger & Beauvillain ( 1987) ,Thomas & Allport( 2000) ,Hosoda et al. ( 2012)
等对双语转换代价做了研究。概括而言,其识解有二: 一是语言转换代价溯源( 康志峰 2013: 106-109) 于心理词汇 ( mental glossary) 识别系统之内( 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295-319; Dijkstra & Van Heuven 1998: 189-225) ; 二是语言转换代价溯源( 康志峰 2013: 106-109) 于心理词汇识别系统之外( Thomas & Allport 2000: 44-66; Orfanidou & Summer 2005: 355-369) 。前者主要是双语者对其心理词
汇识别努力而导致双语转换代价; 而后者主要是正在使用语与将要使用语之间的激活( activation) 竞争以及负启动
效应而至。
2. 2 研究理据
Costa( 2005: 94-103) 和 Roelofs( 1998: 94-95) 词汇选
择的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当语义系统将双语者的两个心理词典激活之后,双语者只考虑目的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而非目的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并不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候选词汇之列。换言之,语言转换需要在整个语言系统之间切换,只有目的语的词条才会列入选择范围,与非目的语词条的激活水平无关。非目的语词条在考虑范围之外。由此可以识解为: 对于双语者而言,尽管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均被激活,由于词汇选择相对独立于语言,因此非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并不会对目的语中词汇的提取造成干扰。
2. 3 国内研究
在国内认知心理领域的研究中,崔占玲、张积家( 2010: 208-219) 和张欢欢等( 2013: 636-648) 对双语转换均
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前者发现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而且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后者发现高认知灵活性被试的双语转化代价
是对称的,其 N2 成分的平均波峰和峰值显著大于低认知
灵活性被试,低认知灵活性被试的转换代价是非对称的。
2. 4 关联迁转
国际认知心理领域对转换代价研究涉猎广泛,尤其 是词汇选择的特定语言提取理论对本研究关联意义重大, 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业已启动,然而在口译领域对学生译员
的来源语( source language,以下称 SL) 向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以下称 TL) 双语转换代价研究在国内外至今阙如。本研究以双语转换代价和关联迁转( 康志峰 2016: 77-84) 为理据,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非英语专业选修英语口译的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以 ERPs( Event-Related Po- tentials,即事件相关电位) 为技术手段,以汉英双语转换
任务为目标驱动的双语转换代价进行实验研究。目的是检测学生译员从 SL 向 TL 转换时是否产生转换代价? 转
换代价的程度如何?
3. 预设与触发
3. 1 目标驱动
本研究预设( presupposition) ( 康志峰 2016: 83) 为学生译员的心理词典( psychological dictionary) 以及每个学生译员个体储存的隐性心理词汇、功能构式( functional construal) 等信息。该预设由元认知( meta-cognition) 主体学生译员个体触发( trigger) ,而触发又源于口译目标任务
之驱动。口译目标任务乃双语转换,这就需要学生译员对其心理词汇识别进行加工努力。然而,学生译员在对其心理词汇识别进行加工努力的过程中是否产生双语转换代
价呢? 另外,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 SL 需
要抑制,对处于抑制状态的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以下称 TL) 需要激活,进而在复杂的同传( simultaneous inter- preting) 过程中,学生译员在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以
下称 WM) 的同时,既要持续激活 SL,又要总体处于抑制
态势,同时还需激活 TL 转换语言,甚至在交传( consecu- tive interpreting) 中还需大量的笔记,由此而产生语言的激
活竞争,造成负启动效应。鉴于此,在双语转换过程中是否产生语码转换代价呢?
3. 2 研究假设
1) 转换trials 的命名反应时比非转换trials 慢,即双语
转换的加工速度慢于无转换的单语加工速度,产生时间代价;
2) 双语转换系列的反应时长于无转换的单语系列,
错误率也同样成正比;
3) 转换序列中 SL 和 TL 的转换代价不对称。
这三项假设是否能得以证实,是否能够实现 ICM ( I- 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尚需以下实证研究检验。
4. 研究程序
4.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者对所教授的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英语口译选修课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5 个班级的 153 名( 实际参加实验人数 143 名) 学生译员做了实验研究。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除 1 名为左利手之外,其余均为右利手。年龄总平均 21. 3498( 详见表 1) 。其目的是检验学生译员
在口译操作过程中语言转换代价产生之渊源。
表 1. 实验人数调查表
班级 |
开设课程 |
选课人数 |
选课男生和女生人数 |
各班平均年龄 |
实际参加实验人数 |
占各班选课人数百分比( % ) |
ENGL 110043. 01 |
英语口译 |
32 ( 2 人请 假) |
17( 女生) + 15( 男生) |
21. 289 |
30 |
93. 750 |
ENGL 110043. 02 |
英语口译 |
30 ( 2 人请 假) |
18( 女生) + 12( 男生) |
21. 155 |
28 |
93. 333 |
ENGL 110043. 03 |
英语口译 |
30 ( 1 人请 假) |
21( 女生) + 9( 男生) |
21. 330 |
29 |
96. 667 |
ENGL 110043. 04 |
英语口译 |
30 ( 4 人请 假) |
20( 女生) + 10( 男生) |
21. 046 |
26 |
86. 667 |
ENGL 110043. 05 |
英语口译 |
31 ( 1 人请 假) |
20( 女生) + 11( 男生) |
21. 929 |
30 |
96. 774 |
4. 2 研究设计
实验准备 I: 根据 Bokura,Yamaguchi,& Kobayashi ( 2001: 2224-2232 ) 和 Eva,Antoni,& Matti ( 2008: 477- 508) 的ERPs 研究,L2 重复条件下额中部N2 突显,由此反
映了在语言转换时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据此,本研究选取 N2 的指标作为主要的 ERPs 观察对象,观测学生译员
个体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心理词典内的心理词汇识别加工努力情形与其心理词典外对双语转换的抑制和激活启动效应。
实验准备II: 本实验采用2( 目的语种类) × 3( trial 类
型) × 2( 是否有干扰) →三种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参见图1) 。变量 1: 命名图片目的语种类为英语和汉语; 变量 2: trial 类型为单语语境非转换和双语语境转换; 变量 3: 非
目的语项目之干扰,分为有干扰和无干扰。实验准备 III:
·85·
实验材料: 30 项中英文词及干扰词,如中文词“旗”→英文词“flag”→中文干扰词“布”→英文干扰词“cloth”;
中文词“海”→英文词“sea”→中文干扰词“洋”→英文干扰词“ocean”; 中文词“船”→英文词“boat”→中文干扰词 “舰”→英文干扰词“ship”等。
4. 3 实验程序
理论建构: Green( 1998) 提出的抑制控制模型( Inhibi- tory Control Model,即 ICM) 清晰地表述了双语言语产生
过程中的抑制加工作用,是双语者语言产生中词汇提取在词条层面完成,且与语言标记( 1anguage label) 的使用密
切相关。语言标记是双语者内在心理表征的一部分,它的存在用以表明被激活词汇的语言身份。在被激活的两种
语言的词汇中,为保证目的语词汇的提取,语言任务图式 ( 1anguage task schema) 将那些语言标记与目的语标记不
一致的词汇加以抑制,与此同时,被抑制的非目的语词汇可再次被激活。
程序1: EEG 记录。采用 Neuroscan 公司生产的 ESI-64
导脑电记录分析系统和Ag / AgCI 电极帽,连续记录 60 个单极导联的脑电( EEG) 。电极与头皮接触电阻小于5KΩ。电极位置采用l0-20 扩展电极系统。另有 4 个电极记录眼电:左眼眶上、下侧2 个电极记录垂直眼电,左右眼角外侧的 2
个电极记录水平眼电。参考电极在两耳后左、右乳突处,接地电极在FPz 和Fz 连线的中点。滤波带通为 0. 05-100Hz,采用A/ D 采样,采样率为500Hz / 导。
程序 2: 语言转换实验。要求被试出声完成 SL 或
TL 命名任务( 1-30 ) ,屏幕底色作为目的语的提示线索 ( 即如果底色为监色,则以 SL 命名,如果底色为红色,则以 TL 命名) 。实验 trials 分为非转换 trials 和转换 trials 两种。非转换 trials 要求被试以最近的 trial 相同的语言汉语或英语进行反应,而转换 trials 则要求以汉英或英汉的语言进行反应。共有四种不同类型的 trials: 以 SL ( C) ( SL→SL) 反应的非转换( non-transferring) trial,以 TL( E) ( TL → TL) 反应的非转换 trial,以 SL ( C) 转换( transferring) 至 TL( E) ( SL→TL) 的 trial,SL( E) 转换至 TL( C) ( SL→TL) 的 trial 。
图 1. 实验设计图
( 注: * NTT: Non-Transferring Trial; TT: Transferring Trial; SLC: Source Language Chinese; TLE: Target Language English; SLE: Source Language English; TLC: Target Language Chinese)程序 3: 连续记录原始脑电,然后离线叠加。截取每
个刺激呈现前 100ms 至呈现后 1000ms 的脑电,以刺激
呈现前的 100ms 的脑电为基线,以 ± 75μV 标准排除伴
有眨眼、眼动、肌电等伪迹的数据。第一组数据来自于 2 ( trial 的语境: 双语环境下非转换 trial 和单语环境下的非转换 trial) × 2( 目的语种类; 英语和汉语) × 2 ( 干扰: 有干扰和无干扰) 的设计组合。第二组数据来自于 2 ( 双语环境下 trial 类型: 转换 trial 和非转换 trial) × 2( 目的语种类: 英语和汉语) × 2 ( 干扰: 有干扰和无干扰) 的设计组合。本实验结果中,将反应时小于 300ms 以及大于 1500ms 的数据全部剔除,被剔除的数据少于 1% 。在
双语混合语境中,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如下 ( 详见表 2、表 3 和图 2、图 3) :
表 2. 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 trials 反应时
|
[* 注: S: Single Language( 单语) ; B: Bilingual( 双语) ; NI: No Interruption( 无干扰) ; I: Interruption( 干扰) ; ART: Average Re- action Time( 平均反应时) ]
图 2. 平均反应时示意图( 左: 单语语境; 右: 双语语境)
以重复测量方差解析法对 NI 和 I,SL 和 TL,S 和 B
三类因素进行解析,结果发现: 1) 凸显语境主效应,F( 1, 13) = 76. 299,P < 0. 01; 2) 被试在双语语境的反应时远远大于单语语境的反应时; 3) I 的主效应较为明显,F( 1, 13) = 15. 628,被试在 NI 状况下的反应时明显比 I 状况下的短; 4)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被试反应时差异不明
显。然而,在双语混合语境下,被试反应时与之迥异( 详见表 3 和图 3) 。
|
( * 注: NTT: Non-Transferring Trials 非转换试验; TT: Trans- ferring Trials 转换试验)
图 3. 平均反应时示意图( 左: 非转换; 右: 转换)
采用同样的解析法,结果显示干扰的主效应明显,F
( 1,13) = 5. 754,p < 0. 05,被试的反应在有干扰的情况
下比无干扰情况慢。此外,SL / TL 与 trial 类型的相互作用凸显,F( 1,13) = 18. 962,p < O. 01,当被试进行 SL 和 TL 非转换条件实验时,对两者的反应时没有太大差异; 而当被试进行 SL 和 TL 转换条件实验时,对 TL 的反应明显快于 SL,F( 1,13) = 23. 559,p < O. 01,其转换效应突显。在 SL 条件下,F( 1,13) = 25. 073,p < O. 01; 在 TL条件下,F( 1,13) = 5. 154,p < O. 05。因此,在非转换条件下 SL 和 TL 的反应时都小于转换条件下的反应时。
4. 4 ERPs 数据解析
1) 通过对组合一和组合二的数据解析可以得到以下平均 ERPs 波形: 分别为单语环境下无干扰的、有干扰的、SL 和 TL 的 ERP 波形; 双语混合语境下无干扰的、有干扰的、SL 和 TL 的 ERP 波形。观察 ERPs 波形,各种实验条件下 ERPs 曲线的摹本特征具有一致性。P3、P4、PZ、PO3、POZ、PO4 的平均 ERPs 效应如下( 如图 4、图 5、图 6 所示) :
图 4. 单语语境效应
( * 注: X: -200-1000ms; Y: -2. 5-0. 5μV; ………为趋势线)
图 5. 双语混合语境下的非转换效应图
图 6. 双语混合语境下的转换效应图
图 4 凸显在单语汉语或英语语境下的趋势线向上; 图 5 表明在双语非转换混合语境下的趋势线在无干扰的态势下平稳向前,而在有干扰的态势下平稳向下; 图 6
显现在双语转换混合语境下的趋势线无论有无干扰均向下。尽管如此,在各自的态势下,其左右趋势线分布均相似。
2) 各时间窗解析: 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解析,
集中于 100ms-200ms、250ms-350ms、550ms-800ms 三个时
间窗。所涉及的四个因素分别为语言条件( 双语混和与单语条件) 、语言种类( 汉语与英语) 、干扰( 无干扰与有
干扰) 、电极( AF3,AF4,C3,CZ,C4,CP3,CPZ,CP4,F3,
FZ,F4,FC3,FCZ,FC4,P3,PZ,P4,P03,POZ,P04) 。
研究发现: 1) 转换 trials 的命名反应时比非转换 tri- als 慢,表明任务间转换( 以汉语语言命名,以英语反应) 引起时间代价; 2) 双语转换系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明显
长于无转换的单语系列; 3) 为成功选择 TL 词条项目,对
SL 的抑制量大于 TL,即两种任务的相对强度将影响用
来抑制语言的强度,造成转换代价的不对称。因此,假设 1) 、2) 和 3) 均成立。
5. 讨论
5. 1 SPSS 计算
1) 本研究探讨了双语者在英汉双语混合语境下语言转换代价的相关问题。SPSS 对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 trials 反应时( ms) 以及双语语境下被试平均反应时( ms) 的比较统计计算,自动形成表格如下:
表 4. 描述统计量 I
|
N |
极小值 |
极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VAR00001 |
3 |
754. 00 |
771. 00 |
762. 5000 |
8. 50000 |
VAR00002 |
3 |
740. 00 |
765. 00 |
752. 5000 |
12. 50000 |
VAR00003 |
3 |
1030. 00 |
1075. 00 |
1052. 5000 |
22. 50000 |
VAR00004 |
3 |
1029. 00 |
1041. 00 |
1035. 0000 |
6. 00000 |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
3 |
|
|
|
|
表 5. 描述统计量 II
|
N |
极小值 |
极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VAR00001 |
3 |
1029. 00 |
1086. 00 |
1057. 5000 |
28. 50000 |
VAR00002 |
3 |
1031. 00 |
1047. 00 |
1039. 0000 |
8. 00000 |
VAR00003 |
3 |
1097. 00 |
1128. 00 |
1112. 5000 |
15. 50000 |
VAR00004 |
3 |
1062. 00 |
1069. 00 |
1065. 5000 |
3. 50000 |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
3 |
|
|
|
|
根据SPSS 的表4 和表5 两项描述性统计,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 trials 反应时( ms) 以及双语语境下被试平均反应时( ms) 的均值和标准差清晰可见。
|
** . 在 . 01 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根据 SPSS 表 6 对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 trials 反应时( ms) 以及双语语境下被试平均反应时( ms) 两项的相关性统计,均显示在 . 01 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
( a. 在此程序中基于所有变量的列表方式删除。)
·87·
表 8. 案例处理汇总 II
5) 情绪管理( emotion management) 策略: 学生译员拥有“英汉双语心理大词典”会胸有成竹,临场镇定,具
|
( meta-emotion)
管理,双语转换免受负
( a. 在此程序中基于所有变量的列表方式删除。)
由SPSS 表7 和表8 两项案例解析汇总可知,被试的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 trials 反应时( ms) 以及双语语境下被试平均反应时( ms) 实验 100% 有效。
表 9. 可靠性统计量 I
Cronbach’s Alpha |
项数 |
. 914 |
4 |
表 10. 可靠性统计量 II
Cronbach’s Alpha |
项数 |
. 845 |
4 |
由SPSS 表9 和表10 对单语和双语语境下的非转换trials 反应时( ms) 以及双语语境下被试平均反应时( ms) 实验的可靠性统计,系数分别为 . 914 和 . 845,信度系数很高,证明实验很可靠,同时比较均值单样本检验 Sig. ( 双侧) 四项均为. 000,表明实验很有意义。
2) Costa 和 Santesteban( 2006: 1057-1074) 提出只有
低熟练双语者依赖于抑制控制,而高熟练双语者在词汇
选择时依赖于特定语言选择机制。本研究中被试均为大二到大四非英语专业学生,属于非熟练双语者,SL 和 TL 的熟练度差别较大,因此本研究结果支持词汇选择的抑制控制理论 IC 模型。
3) 根据两组组合的行为数据解析,trials 类型和语
言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说明 SL 和 TL 转换代价不对称。这个结果与 Finkbeiner 和 Almeida 等( 2006: 1075-1089)的研究结果一致。Jackson 等( 2001: 169-178 ) 在 L2 转换序列中发现了 N2,他们认为 N2 与对强势语言的抑制
有关。本研究对双语混合语境的行为进行数据解析,转换系统中 SL 条件下反应时比 TL 长,从而证明了对 SL
的抑制作用。
4) 在 260ms-360ms 时间窗发现潜伏期为 270ms 的负波,这个负波与 Jackson 等发现的 N2 相似。在 SL 条件下,转换序列的波幅小于非转换序列; 在 TL 条件下,
转换序列和非转换序列波幅没有太大差别。
5. 2 增效策略
1) 心理词典策略: 扩大学生译员个体的心理双语词
汇量,使学生译员由“英汉双语心理小词典”变为“英汉双语心理中词典”,乃至“英汉双语心理大词典”;
2) 熟练双语策略: 随着英汉双语心理词汇的扩大,
学生译员需要由非熟练双语者向熟练双语者转换;
3) 转换技能策略: 实施“ISL + ATL”以及“CASL + ATL”转换策略① ,在双语抑制和激活的竞争中把握平衡
技能;
4) 灵动认知策略: 熟练掌握认知灵动转换技能,使
学生译员由非灵动性认知向灵动性认知转换;
·88·
情绪( negative emotion) 干扰。
5. 3 局限性
本实验研究证实了双语转换产生代价,然而转换代价的产生源于学生译员心理词典内的心理词汇识别加工努力还是学生译员心理词典之外的双语技能转换,尚需做进一步实证研究。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译员的实验而产生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于中英双语者,从 SL 到 TL 的语言转换过程中,词汇的提取符合抑制控制模型,存在对非目的语的抑制; 2) 双语转换系列
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无转换的单语系列,汉英任务间转换产生时间代价; 3) SL 和 TL 两种转换任务的相对强度将影响用来抑制语言的强度,造成转换代价的不对称; 4 )
中英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的激活水平远远高于双语混合语境,存在语境效应; 5) 与目的语语义相关的非目的语
干扰词,对目的语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学生译员采用心理词典、双语熟练、技能转换、灵动认知以及情绪管理等增效策略使其克服负效口译,催生增效口译。
* 感谢第二军医大学韩燕副教授的实验帮助。
注释:
① 即对处于激活状态的 SL 抑制,对处于抑制状态的 TL 激活,进而在复杂的SI 过程中,学生译员既要持续激活 SL,又要总体处于抑制态势,同时还需激活 TL 转换语言,在双语的激活竞争中持续转换的策略。“ISL + ATL”( inhibition in SL + activation in TL) 以及“CASL
+ ATL”( continual activation in the general state of inhibition in SL +
activation in TL) .
参考文献
[1] Bokura,H. ,Yamaguchi,S. & S. Kobayashi.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for response inhibition in a Go / NoGo task[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1( 12) : 2224-2232.
[2] Costa,A. ,Santesteban,M. ,Cao,A. On the facilitatory effects of cognates in bilingual speech production[J]. Brain and Language, 2005( 1) : 94-103.
[3] Dijkstra,A. T. & W. J. B. Van Heuven. The BIA model and bilin- gual word recognition[A]. In Grainger,J. & A. Jacobs( eds. ) . Lo- calist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to Human Cognition[C]. Hillsdale, NJ: Erlbaum,1998: 189-225.
[4] Eva,M. M. ,Antoni,R. F. & L. Matti.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the study of b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J]. Journal of Neurolin- guistics,2008( 6) : 477-508.
[5] Finkbeiner,M. ,Almeida,J. ,Janssen,N. & A. Caramazza. Lexi- cal selection in bilingual speech production does not involve language suppres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 ry and Cognition,2006( 5) : 1075-1089.
2018 年 5 月
第 39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y. 2018 Vol. 39 No. 3
翻译研究转向后翻译研究的标志之作
———《后翻译研究时代的翻译与重写》评介
李 彦,肖维青
(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
摘 要: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翻译的时代,翻译研究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视角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Edwin Gentzler 于
2017 年出版了专著 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呼吁扩大翻译研究的界限,探索翻译
前的文化环境、单语文本内的翻译因素和翻译后的影响,聚焦语际和符际的改编与重写,关注边缘领域的翻译现象,从 而由翻译研究转向后翻译研究。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后翻译研究; 重写; 改写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44(2018)03-0089-04
Abstract: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s an age of translation,which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in- cluding the content,the methodology and the perspectives. 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 published in 2017 by Edwin Gentzler,suggests we should extend the boundari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o cover the pre-transla- tional cultural environment,the translational elements within a monolingual text and post-translation repercussions,focus on the interlingual and intersemiotic adaptations and rewritings,and pay attention to those borderline cases,thus turning transla- tion studies into post-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post-translation studies; rewriting;
DOI:10.16362/j.cnki.cn61-1023/h.2018.03.018
adaptation
[6] Green,D. W. Mental control of the bilingual lexico-semantic system
[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8( 2) : 67-81.
[7] Grainger,J. & C. Beauvillain. Language blocking and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7 ( 39A) : 295-319.
[8] Grosjean,F. The bilingual’s language modes[A]. In J. Nicol( ed. ) One Mind,Two Languages: Bilinguals Language Processing[C]. Ox- ford,England: Blackwell,1992: 1-22.
[9] Hosoda,C. et al. Neural mechanisms of language switch[J].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2( 1) : 44-61.
[10]Jackson,G. M. ,Swainson,R. ,CunninIgton,R. ,Jackson,S. R. ,ERP correlates of executive control during repeated language switching[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1 ( 4 ) : 169-178.
[11]Jackson,G. M. et al. ERP correlates of a receptive language-switc- hing task[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4( 2) : 223-240.
[12]Proverbio,A. M. ,Leoni,G. & A. Zani. Language switching mech- anism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An ERP study[J]. Neuropsycho- logia,2004( 12) : 1636-1656.
[13]Orfanidou,E. & P. Sumner. Language switching and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repetition[J]. Memory and Cog- nition,2005( 2) : 355-369.
[14]Roelofs,A. Lemma selection without inhibition of languages in bilin- gual speakers[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8 ( 2 ) :
94-95.
[15]Thomas,M. S. C. & A. Allport. Language switching costs in bilin- gual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0( 1) : 44-66.
[16]崔占玲,张积家. 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转换的机制———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0( 3) : 208-219.
[17]康志峰. 多模态口译焦虑的级度溯源[J]. 外语教学,2012 ( 3 ) :
106-109.
[18]康志峰. EAP 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 2) : 77-84,46.
[19]康志峰. 口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20]刘欢欢,等. 认知灵动性对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一项 ERPs 研究[J]. 心理学报,2013( 6) : 636-648.
[21]赵 硕. 英汉口译转换过程的鲁棒性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报,2018( 1) : 111-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 ERP 的中国高校学生口译增效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 15BYY011) 的部
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康志峰,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口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学、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校 和 风
·89·